作者: 张品 李保珠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2-10-21 10:01
金秋时节,菏泽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菏泽市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近3年每年稳定在15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之首。一连串耀眼的成果和数据,勾勒出十八大以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不断突破,更是当下国泰民安的真实写照。
黄金发展的十年,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菏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耕沃野
让科技为“三农”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前按照老方式种地,收成低,后来我们种植优质富硒小麦、玉米,并聘请农业专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一下就打开了市场!”说起粮食生产,曹县一碗面家庭农场负责人刘玉成感受颇深,“地虽然还是以前的地,但现在种地讲技术、讲科学,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我们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
为解决富硒小麦、玉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一碗面家庭农场特聘请了省市高级农艺师,不定期到农场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现在,该农场耕种面积已经发展到2000多亩,富硒小麦种植也成为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十年来,我市始终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2021年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22.5万亩,2022年度将再建成132.2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既要守住红线,藏粮于地,又要创新发展,藏粮于技。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是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科技和经营意识的新型农民队伍。在这一理念的带动下,我市不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万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307家,9家合作社入选全国合作社500强;注册家庭农场近1万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场47家;全市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2万家,年服务超过3000万亩次,惠及农民120余万户。
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对实现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2021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43%,比2012年增加8.45个百分点。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093.75万千瓦,位居全省各地市之首,比2012年增加347.3万千瓦。
全市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近3年稳定在150亿斤以上,居全省之首。各县区粮食总产全部超过10亿斤,所有县区均获得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今年夏粮、秋粮均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
从以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如今机械化耕作程度越来越高,随处可见的无人机喷洒农药、水肥一体化灌溉、温湿度检测、光照指数等智能化、信息化设施……通过大数据提供专业性、精准化技术指导,我市农业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脱贫攻坚
“金钥匙” 打开乡村振兴“致富门”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指出,“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殷殷嘱托,重任在肩。我市举全市之力发起攻坚战,持续加大投入,压紧压实责任,采取超常规措施推进脱贫攻坚。
统一规划的两层小楼宽敞明亮,小学、幼儿园、创业车间、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齐全……对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的村民来说,住进宽敞明亮的新社区,走进家门口创业车间打工挣钱已经成为现实,曾经备受黄河水患侵害的滩区百姓,如今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新生活。
滩区是我市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为让滩区群众告别“水窝子”,我市投资150多亿元,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破解“十大难题”,顺利完成了滩区迁建这个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高标准建成了28个村台、6个外迁社区,14.6万滩区群众圆了“安居梦”。
经过5年的持续攻坚,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减贫170.15万人,8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出列,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菏泽贡献、展现了菏泽担当。
一户户脱贫家庭命运改变,一个个脱贫村庄沧桑巨变,一个个乡村绘就振兴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把全面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交出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答卷。
原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也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及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脱贫攻坚战胜利后,我市及时制定印发《中共菏泽市委 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设立5年过渡期,继续保持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各项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行防返贫动态监测,开展投入支持衔接、工作机制衔接、产业就业衔接,确保有效衔接工作全面推进。
乘势而上
让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
一直以来,菏泽都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还让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越来越足。
“银香伟业通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有机共生’经济模式和‘可持续幸福循环’的战略目标。目前,银香伟业‘有机鲜生活体验馆’直营店已经发展到29家,‘归一牛奶’等系列产品畅销鲁苏豫皖地区100多个县市。”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曹县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向记者介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为曹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曹县通过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以银香伟业、商都恒昌等为龙头,打造肉牛、奶牛养殖,产品加工、销售,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曹县入选第一批省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曹县、郓城县被纳入山东沿黄肉牛产业集群建设范围。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支撑。龙头企业的培育,农业产业化的带动,正逐步引导农户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银香伟业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8家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十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发展到1000余家,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达到3个、示范企业达到39家,省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2个。
在坚持龙头企业培育的同时,我市还坚持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作物、畜牧、蔬菜、果树等产业实现多点突破“出圈”。截至目前,获批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个,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强镇26个。同时,坚持绿色标准化发展,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5万亩,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3家,国家级、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分别达到34家、160家,分别比十年前增加20家、130家。
持续发力
让“美丽乡村”承载更多“乡愁”
走进巨野县麒麟镇前冯桥村,曾经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令人心旷神怡的亮丽景色。而像冯桥村一样的美丽乡村,我市星罗棋布、串珠成链,一幅幅齐鲁乡村美景画卷色彩愈加绚烂。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了村庄清洁“春季战役”“夏季战役”“秋季战役”和“冬季战役”,并以创建“清洁村庄星级村”活动为抓手,有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纵深开展,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顺利结束后,接续部署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进一步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现在,我市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县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广大农村“文化味”“乡愁味”更浓了。
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市严格按照省级规范,坚持“三级联创、梯次推进,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连片打造、全域推进”的思路,优先筛选了一批村“两委”领导班子健全、群众工作基础好、村民创建积极性高、村庄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打造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目前,已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2个、市级美丽乡村499个,此外,2021年度37个、2022年度43个省级美丽乡村在持续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农村“老家”,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观,乡村更加生态宜居,村民生活品质有了质的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我市积极对照国家政策开展谋划,先后建立了“1+1+5”政策规划体系,配套编制了5个振兴专项方案,搭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成立了乡村振兴五个工作专班,制定了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任务责任分工计划清单,每季度对工作进展情况督导调度、评议排名,确保落地见效。
这十年,我市坚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统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农业农村大踏步发展,为实现菏泽振兴发展率先突破积势蓄能。
时光流转,我市农业发展的“金种子”已然在辽阔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下一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菏泽力量。
文/图 记者 张品 李保珠